摘要:首先非常感谢《经济观察报》和新金融家联盟,新望院长给我一个新的头衔,就是新金融家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在我的简历上面,主任头衔比较少,只有一个清华大学量化历史研究室的主任,所以,我非常高兴接受这个新头衔。 ...
专门设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包括存款人在内的金融消费者提供专门保护。
二战后,欧洲很早就开展了经济一体化进程,欧洲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这不仅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增长,也为马克的使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中央银行的成立有利于稳定美元币值,也为以美元计价的金融工具市场发展提供了基础。
Eichengreen和Flandreau(2010)认为贸易承兑市场的建立尤为关键,它使得美元在贸易信贷中的使用在20世纪20年代就超越了英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为英国和其他参战国提供了大量贷款,由净债务国迅速转变为净债权国,在输出美元的同时也使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更为坚挺(Frankel,2011)。但即便是有了上述有利条件,美元取代英镑的过程也是相当漫长而艰难的。19世纪,英镑逐渐崛起,取代西班牙银元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国际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是我国企业在全球贸易分工体系中处于低附加值地位、贸易企业定价权较弱、外资企业占比高,推动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能力不足,只能被动接受贸易伙伴选择的贸易计价和结算币种。从发展趋势看,人民币已经具备了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潜力。金融风暴爆发后,不少学者对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给以指责,认为他对这次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过度奉行自由经济,放松管制,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从法律上松绑,鼓励和纵容金融业过度的投机和贪婪。
否则,当一个行业充斥着没有责任和道义感的人群,这个行业所潜伏的各种危机将防不胜防。2006年年底,高盛的首席财务官召集各部门主管,商讨当时尚未爆发的次贷危机,在各位主管报告完毕后,高层当机立断决定第一时间撤离房贷市场。在金融活动中,金融各主体之间只要有一方说谎,就会出现问题,若金融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都在说谎,信用危机势在必然,也导致金融伦理关系中的信用关系发生深刻裂痕,且修复这一信用关系需要很长时间。就美国政府而言,规制和监管缺失是其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凸显的软肋。
尽管对以逐利为直接目的的国际游资而言,谈金融伦理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以金融伦理的视野审视和抨击其行为方式,剥去其所谓的技术性伪装和掩饰,是维护健康的金融伦理关系所需要的。国际游资的强烈投机性和灵活游动性,使金融伦理关系的投机性冲击不断扩大。
由于金融活动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使道德风险在金融活动中有着巨大的演化空间。金融伦理关系亦发生了若干变化:金融伦理关系的覆盖面更广、涉及度更深,强势金融群体与弱势金融群体呈现出新的利益对立,金融伦理关系面临的投机性冲击加大,民间高利贷使金融伦理关系恶化。但当经济下滑、通胀加大时,美国政府的金融政策突然转向,连续加息,打压房市泡沫,人们开始争相抛售房产,房价迅速下挫,美国消费者的还贷压力陡增。2007年金融风暴的爆发,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有关,也与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严重失职而产生的错误导向有关,更与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不断开发并在全世界发行的金融衍生品有关。
2.金融道德风险的行为过程具有公开性 在以往的金融危机中,金融道德风险往往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表现出来,具有隐蔽性。【参考文献】 [1]吴卫民.全球商界领袖谈世界经济——谁都逃不开的金融危机[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9:36. [2][美]博特赖特.金融伦理学[M].静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 [3][美]查尔斯•R. 莫里斯.万亿美元大崩盘[M].刘寅龙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4]孙飞,赵文锴.金融风暴启示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12. [5]单玉华.金融伦理关系及其面临的冲击[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4):50-52. [6]黄玫,冯璐.万亿民间融资异军突起草根金融如何畅通血脉[DB/OL].新华网—新华新闻—新华财经,2013-06-27. [7][英]安德里斯•R. 普林多,比莫•普罗德安.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M].韦正翔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9. 进入专题: 金融风暴 金融伦理 。反思2007年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信用关系弱化、信用链条断裂、信用体系崩塌的危机。截止2007年底,美国家庭负债率飞涨至个人可支配收入的133%,如此荒谬的数据在美国人看来却见怪不怪。
国际游资的活动目的非常明确,即追求短期的高额利润。当经济下滑、失业率增加,信用卡信贷违约率就会越来越高,进而引发金融机构债务危机。
在这样的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专业人士与广大消费者处于不平等的对弈平台,一方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和操作能力是另一方严重欠缺的,而产生的后果却要共同承担,这也违背了金融公平的准则。与金融活动相关的伦理规范有多方面的要求,这场金融风暴提示人们,在金融活动中下述金融伦理准则尤其值得关注。
依照金融伦理的公平准则,在不违背金融规律和法律法规的条件下,不能因为金融主体的专业能力不同、身份不同、经济实力不同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次贷这一金融创新使美国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形同虚设,评级机构为利益诱使也公然为次贷摇旗呐喊,纵容人们以低信用甚至欺诈行为获取房贷。高利贷之下的巨额利息使企业难以承受,往往最终以路跑跑等恶性事件收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正常情况下,评级低的、尤其是三无(无收入、无工作、无资产的人)人员很难获得贷款。(一)金融活动中的信用准则 无论是从金融产生的过程看,还是从金融信用的内在性质来看,金融信用和伦理信用的关系都是难以割裂的。在责任和利益的选择中,这些专业人士大多站在了利益的一边。
首先,金融机构广泛涉入金融道德风险。金融风暴爆发后,由于出口压缩,市场缩小,资金回笼困难,资金市场频频告急。
国际游资往往选择证券商品或金融衍生商品作为其投机目标,诸如汇率、股票、债券期货、期指、期权等。[7]通过提升金融活动中人们的伦理理性,来遏制金融道德风险,健全金融伦理关系,是金融健康发展的一个可行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次贷链条上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资本优势等,急于通过金融创新逐利,使金融客体异化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使扩大的金融伦理关系处于非正常化发展态势。[3]172事实上,规制和监管缺失,是美国成为金融风暴之源的原因之一。
次贷危机爆发前,在全球金融市场,美国房市已有3000亿~4000亿美元的次级抵押贷款,其打包衍生的产品市值达62万亿美元之巨,[4]它们播散到世界各地,成为遍及全球的金融炸弹。国际游资所具有的短促快速、灵敏隐蔽、发动突然、变幻莫测的操作特点及其所借助的高端技术和专业优势,使其成为自由游走于世界各国、在金融市场翻云覆雨、同时又难以防范的国际投机资本。(四)金融风暴显示民间高利贷使金融伦理关系恶化 民间高利贷融资是指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暂时改变资金使用权的金融行为,是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以取得高额利息或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采用的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金融形式。在国际金融关系上,金融强势国家与金融弱势国家的利益对立同样存在。
因美国长期的宽松金融环境,使金融机构广泛介入次贷投机,不断调低信贷门槛,放松个人信用审核,甚至无收入、无工作、无资产的人都可贷款买房。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受美国金融政策的影响,效仿和追随者也大为有之。
而要了解借贷人的这种善意的伦理依据,往往要根据他以往的道德记录,包括优良习惯、社交活动、生活形态、政治与社会活动以及家庭声誉等。格林斯潘的作为不仅是金融业务技术层面的问题,其中的某些做法亦存在道德指摘的余地。
对一般国际投资资本而言,这种高额利润难以获得,而国际游资则是通过短期操作形成的金融震荡,形成大幅度的价差来构成其高额利润。2007年金融风暴的爆发,是一连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场集体责任懈怠的结果:让信用程度低的人轻松获得信用贷款——把高风险的次贷层层包装为新的金融衍生品——向全球输出和转移次贷风险,这种击鼓传花式的金融链条上的任何一个金融主体都是不负责任的。
而危机中倒闭的雷曼兄弟这样的公司,公司的资产都是投资人股东的,而操作这些资金的人,却是每年领取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美金年薪的专业投资分析师。(三)金融风暴显示金融伦理关系面临的投机性冲击加大 国际游资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盈利机会的国际短期资本的一部分。而在现实的金融活动中,由于现代金融往往建立在高端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使得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和一般民众在金融市场上处于明显弱势,这些弱势主要体现在信息、能力、资金、观念、股权等金融要素上。尤其是在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不能互利共赢时,进行价值判断与伦理选择就不可避免。
在极端的情况下,这些金融机构能够通过无情的、公众倒霉的活动而造成毁灭性的社会灾难,有些金融机构的商业活动还隐藏着极大的犯罪阴谋。二是脱离实体经济,一味采取低利率政策,鼓励低储蓄高消费,致使美国社会的逐利和超前负债消费风气盛行,次贷风险不断推高。
在《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一书中,总结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时指出:信用工具的过度创新只是表象,其深层的根源或原因在于资本主义金融丢掉了灵魂——信托责任。长期以来,美国推崇自由市场原则,政府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调控力度不够,金融监管存在诸多漏洞,刺激和纵容了金融市场的投机和贪婪,这种不负责和不作为的政府姿态,使美国政府客观上涉入金融道德风险,使美国成为金融风暴的孵化器。
对于如何看待以上三种要素在金融借贷中的重要性,虽然学者们看法不一,但是不少金融家认为应该把品德排在第一位。[3]173从格林斯潘到金融界的投资者、银行家、金融代理人,包括众多消费者,在膨胀的虚拟资本的鼓噪中,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之下,纷纷脱离金融伦理的约束,将次贷风险置之脑后,竞相冒险,最终又被金融风暴的潮水吞噬。